❤️

古老炮制法 ″㕮咀”是什么?

古老炮制法 ″㕮咀”是什么?

看古医书时曾看到过“㕮咀"二字,不仅在伤寒杂病论中出现过,在《灵枢. 寿夭刚柔篇》的药熨法中也出现过“皆㕮咀,浸酒中”。但这些有出现过这两文字的医书都没有解释其意义和具体方法。而刚巧在前不久又有小伙伴在疑问着,这“㕮咀”到底是什么个炮制法?真的是放口里咀嚼吗?而我也是不太肯定,感觉好像是吧,听老师说过是用牙齿咬,可是又没说清其中的所以然。。。。其实这俩字眼在传世医书中频繁出现,但真正的含义却一直争议不休。

陶弘景在《本草经集注》第一次解释这个词:“旧方皆云㕮咀者,谓称毕捣之如大豆.......今皆细切之,较略令如㕮咀者。”按这个说法,在南北朝药学家心目中,“㕮咀”就是把药材秤好以后,捣成大豆那么大的颗粒。既然如此,为什么不直接说“捣碎”,而要用“㕮咀“呢?

唐代《新修本草》主持人苏敬有解释过:“云㕮咀,正谓商量斟酌之,余解皆理外生情尔。”他意思是说,“㕮咀”即“商量斟酌”,其它解释通通都不对!但“㕮咀”怎么能和“商量斟酌”联系得上呢?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!对此,宋代药学家们也表示不理解。掌禹锡说,㕮咀就是陶弘景说的“细切”。寇宗奭说,细切也不对,因“儒家以谓有含味之意,如人以口齿啮,虽破而不尘,但使含味耳。” 他的意思是说,在儒家看来,这词应该有“含味”的意思。好像把东西放口里咀嚼一样,把药材咬破,又不让它染粉尘,只使药材保持原味。这寇宗奭的解释也牵强,也没有依据。所以从汉代到北宋末,1000多年间,谁也没有真正把这个词解释清楚,而且越说越令人糊涂。

元代医家李东垣也曾解释过这个词,他的解释很直白:“夫㕮咀,古之制也。古者无铁刃,以口咬细,令如麻豆,为粗药,煎之,使药水清,饮于腹中则易升易散也,此所谓㕮咀也。”看来东垣老人念念不忘他的脾胃论,将脾胃宜升散理论和㕮咀制成的药与易升易散联系起来。他认为古代没有铁器做刀具,所以古人用嘴咬细药材,这就叫“㕮咀“。他这种解释可能是从“咀”字入手的,咀有口咬咀嚼的意思,然而问题是:既然用口咬,为什么不直接叫“咀”而要加一个"㕮"字呢?如果单凭一个“咀”字就能做出解释的,那为什么从陶弘景到寇宗奭,许多药学家都猜不到,要等李东垣来破解这个谜呢?看来这样古老的炮制方法,还得从最古老的材料中去寻找答案。

雷公炮炙图

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书,证明古代确实有用口咬药的方法。《五十二病方》已经出现“咀薤以封之”(嚼烂薤,封住冻疮),“取堇叶.......皆以甘咀(口咀)而封之”(取堇叶用口嚼烂封之),“完者相杂咀“(把完整的药放一起嚼碎)。由此可见,马王堆古医书时代(公元前2世纪以前),药物粉碎法还有”口咀“一法。此法直到现在,民间草医还经常使用。但此书中凡是用口咬,都只出一个“咀”字,不和“㕮”连用。所以,如果说用口咬嚼药物,只用“咀”字就够了,为什么后世要加一个“㕮”字呢?千年难解,看来就是这个“㕮”字了。

但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《杂疗方》却有“父 且”二字。原文为:“取空垒二斗,父 且。”空垒是古药名,何为“父 且”?如果说“父 且”就是“㕮咀“,也就是咀嚼,那么要咬碎二斗药,恐怕是旧病未除,还要赔上满口的牙齿了。马王堆出土医书该用“咀”的地方,并没有写作“且”。这“父 且”在马王堆汉墓医书只出现了一次,但在《武威汉代医简》中作为炮制法,“父”出现了一次,“父 且”出现了七次,而且用此法加工的药材动辄数味,绝不是用口咬能解决问题的。

考究“父 且”二字的原义,“父”字,郭沫若认为:“父乃斧之初字。石器时代,男子持石父以事操作,故孳乳为父母之父。”父癸鼎上的“父”字,很清楚是一手持斧(斧特别大)的形象,又“且”的原义,据考为“俎”,俎即是礼器,也是砧板。《史记.项羽本纪》:“如今人方为刀俎,我为鱼肉,何辞为?”其中“俎”也就是砧。古词之中,既有“斧锧”,也有“斧质”,质就是锧,也就是砧。如此说来,“父 且”的原义,可以理解为“斧俎”,就像“杵臼”,“刀俎”,“斧锧”一样,这是一组粉碎药材砍斫物体的工具。用斧去砍斫敲打药材令细小,底下垫以砧俎,应该就是“父 且”(后世加上口字成了“㕮咀“)的本义。如果这种理解没错的话,就能解释为什么二斗,几味乃至十几味的药物也都可以用”㕮咀“法了。看来问题出在”父 且“一法的用词过于古老,东汉初还通行,过五百多年到陶弘景时,就仅知道其法产生的结果,却不知道其词原始的含义了。后人将这两字加上“口”字旁,更令人疑惑,结果就凭想象去猜测。若无出土医书的原始面貌,恐怕至今谁也想象不出“㕮 咀“原来就是“父 且”。

父癸鼎之“父”字

从出土的汉代医药文献来看,至少在东汉初的炮制方法,主要还停留在使药材更适合煎煮服用的阶段。因此,把各种形状的药物加工的细小些,以便进入容器,就成为很主要的方法。诸如“冶,”就是粉碎成末,既可以用磨,也可以用杵臼;“捣”就是用杵臼;“斩”就是刀切;父 且(㕮咀),就是用斧头砍斫药材令细。以上方法,多大不是针对单个药物,而是针对一个方剂。也就是把一个方剂的药物集中之后,再一起把它们冶,捣,父 且,变得细小。而酒,醋,童便,动物油脂等(方法亦在雷公炮制论中出现过),也是在方剂合成之后加入的。所以《神农本草经》说:“药性有宜丸者,宜散者,宜水煮者,宜酒渍者,宜膏煎者”,所谓臼渍,膏煎,水煮,丸散,也都是在整个方剂配合好了之后,加入液体辅料(也可以说是一种药物),很少针对单味药进行炮制。这是因为在医药发展的早期,医药分工不明显,药材交易还未形成规模,药物的炮制还不像后世那样由专业药工完成后再售卖给病人。所以炮制加工大多由医生或病人自己动手,其时的炮制工具,均为家家必备的生活用品,并不需要后世药家所用的特殊工具。

切药刀

中国药学史上下数千年,博大精深,涉及古今中外。经过漫长的岁月,药物炮制法从食物的烹调逐渐脱胎而出,到至今人们对中药炮制的科学深入研究。初始之古文古法很多有研究过的人早已熟知于心,但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的现代,也有很多人已经没有耐心去深究一两个字之中的“为什么”。。。。

碾药子

铜鼎

小编才疏学浅,翻阅参考借鉴多本古籍经典,才勉强凑起此篇文,不足之处望海涵。。。。

欢迎扫码关注公众号,接收更多中医药精彩文章

欢迎扫码加微信交流探讨

🎀 相关推荐

小米4手机电池怎么拆?手把手教你更换电池!
低调又时尚的冷棕色,用不一样的配方,染的颜色更不容易褪色
没有U盘怎么给电视盒子装软件?新手必看三种方法